• Feb 16 Fri 2007 11:42
  • 置頂

有時候玩是一種藝術,ㄧ種心靈上的解脫,也是一種生活上的樂趣。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樸回到摩登爵士樂的根─比咆勃和後咆勃成為今日的潮流之一,我們常稱這個運動為爵士樂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小喇叭手 Wynton Marsalis 和薩克斯風手 Branford Marsalis 這對以50年代和60年代樂風為演奏基礎的兄弟檔,就頗受大眾喜愛。Marsalis 兄弟的樂團由一群才華洋溢的年輕樂手組成,除了 Marsalis 兄弟檔外、還有負責節奏部分的鋼琴手 Kenny Kirkland 或 Marcus Roberts、貝斯手 Bob Hurst 和鼓手 Jeff Watts﹝綽號「Tain」﹞,他們把與作曲理論、和音、節奏、曲式等相關的新手法運用在技巧的發揮上,而不是單純把前輩的佳作拿來重新創作或炒冷飯。

80年中期的爵士樂有了令人興奮的發展,就是自稱樂風為「M-Base」﹝一般中譯作「M基地」﹞的一群樂手的出現,這樣的說法有些人可能不認同,正如同M-Base真正的意思,連這個團體的成員中也出現分歧的意見。他們的音樂以銳利的旋律搭配複雜的放基﹝Funky﹞節拍和不尋常的扭曲節奏為特色,並在薩克斯風手 Steve Coleman、Greg Osby 和 Gary Thomas、小喇叭手 Graham Haynes、長號手 Robin Eubanks、貝斯手 Anthony Cox 和鼓手 Marvin Simth﹝綽號「Smitty」﹞等樂手的帶領下繼續向前。

其他樂手則承襲摩登爵士樂的傳統作出強而有力的音樂,這些樂手中有數位已在前面提過,如 Ornette Coleman、David Murry、Joe Henderson、Dewey Redman、Cecil Taylor、Charlie Haden、Dave Holland、Tony Williams 和 Jack DeJohnette 等人,此外,還有薩克斯風手 Phil Woods、Frank Morgan、Bobby Watson、Tim Berne、John Zorn、Chico Freeman、Courtney Pine、Michael Brecker、Joe Lovano、Bob Berg 和 Jerry Bergonzi;單簧管手 Don Byron 和Eddie Daniels;小喇叭手 Tom Harrell、Marcus Belgrave 和 Arturo Sanduval;短號手 Steve Turre 和Ray Anderson:鋼琴手Geri Allen、Mulgrew Miller、Kenny Barron、Gonzalo Rubalcaba、Eduard Simon、Renee Rosnes 和 Marilyn Crispell;吉他手 John Scofield、Bill Frisell 和 Kevin Eubanks;鐵琴手 Gary Burton;貝斯手 Niels-Henning Oersted Pedersen 和 Lonnie Plaxico;歌手則有 Bobby McFerrin 和 Cassandra Wilson 等。這裡所列的並不是最完整的名單,但我希望各位盡可能地去聆聽各個樂手們的作品,進而增加對各種爵士樂風的了解和鑑賞。

資料來源:吉法師的Juz Jazz Juz Jazz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前的融合樂似乎稱霸了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爵士樂市場,但爵士樂同時也正朝其他方向發展。一些樂手們開始從20世紀的古典樂、非洲音樂和其他世界各國的音樂中找尋表演素材,像這類的樂手有 Don Cherry、Charlie Haden、薩克斯風手 Anthony Braxton、David Murray、和 Dewey Redman、單簧管手 John Carter、鋼琴手 Carla Bley 和 Muhal Richard Abrams;樂團「The World Saxphone Quartet」則在沒有打擊樂伴奏下,純以四個薩克斯風手的演奏為特色;最後,還有小喇叭手 Lester Bowie 和木管樂手 Roscoe Mitchell 組的樂團「Art Ensemble Of Chicago」,上述這些樂手的音樂皆傾向於強調曲目的構成元素,比起「起承轉合」﹝Head-Solos-Head*﹞的方式複雜許多。

一些樂團,像「Oregon」,揚棄摩登爵士樂﹝Modern Jazz﹞的繁雜和不協調,以比較簡單的樂風為走向,進而帶動近代的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興起。與「Oregon」極為不同的薩克斯風手 John Zorn 和吉他手 Sonny Sharrock 、 Fred Firth 等人,則從事狂野的自由即興表演,有時我們稱這種樂風為能量音樂﹝Energy Music﹞。介於兩者間的長青樂團「Somewhere」由受到 John Coltrane、Pharoah Sanders 影響的薩克斯風手 George Adams 和 Cecil Taylor 影響的鋼琴手 Don Pullen 組成,以表演樂風藍調音樂和前衛爵士樂發跡。其他同時期的重要樂手還有鋼琴手 Abdullah Ibriham、Paul Bley、Anthony Davis 和 Keith Jarrett 等。

爵士的發展並不全然集中於美國本土,很多歐洲的樂手將 Ornette Coleman 和 Cecil Taylor 的一些自由樂風發揚光大,甚至揚棄各種傳統爵士型態,有的樂手則轉向比較內省的樂風發展。這些成功的歐洲即興爵士樂手有薩克斯風手 Evan Parker、John Tchicai、John Surman 和 Jan Garbarek、小喇叭手 Kenny Wheeler 和 Ian Carr、鋼琴手 John Taylor、吉他手 Derek Bailey 和 Allan Holdsworth、貝斯手Eberhard Weber、鼓手 John Stevens 和 Mike Westbrook、Franz Koglman、Willem Breuker 三位編曲家。
譯者按:
Head-Solos-Head:是一種很普遍的編曲方式,指的是演奏者演奏一段主旋律﹝稱Head﹞,也就是這支曲子的核心部分,接著在和絃的進行下,來一段獨奏﹝稱Solos﹞,可能是變奏或橋段,也可能是琶音一類的演奏,然後再演奏主要旋律﹝Head﹞為結尾。

資料來源:吉法師的Juz Jazz Juz Jazz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les Davis 在60年代中期和晚期,透過他的唱片如「Bitches Brew」和「Jack Johnson」等,引領爵士樂和搖滾樂﹝Rock﹞的融合。這個時期的 Miles Davis 樂團團員換成 Herbie Hancock、Chick Corea、Joe Zawinul,三人皆為電子鍵盤手;貝斯部分由 Ron Carter 和 Dave Holland 擔綱,John Mclaughlin 是這個團的吉他手,鼓手則是 Tony Williams 和 Jack DeJohnette。鼓手 Tony Williams 自己也和 John Mclaughlin 合組了一個叫「Lifetime」的樂團,曲風較偏搖滾路線;John Mclaughlin 又自組了活力十足的「Mahavishnu」管弦樂團。Miles Davis 持續在整個70年代為電子樂器的運用探路,並將放克樂﹝Funk﹞和搖滾樂的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錄製了「Pangea」和「Agharta」等唱片。

其他樂團,像時常擠入全國音樂排行榜前40名的 Spyro Gyra 和 Chuck Mangione ,到頗富神秘感的吉他手 Pat Metheny ,皆將爵士樂和搖滾樂的融合更加通俗化。其他受歡迎的融合樂團還有 Wayne Shorter、Joe Zawinul 和貝斯手 Jaco Pastorius、Miroslav Vitous 等人合組的「Weather Report」;Chick Corea和貝斯手 Stanley Clarke組的「Return To Forever」;薩克斯風手 Wilton Felde r和鍵盤手 Joe Sample 組的「The Crusaders」;鍵盤手 Russell Ferrante 的「Yellowjackets」以及原本Kenny G﹝譯者插花:現在各位知道這個米粉頭的來歷了吧!﹞所屬的「Jeff Lorber Fusion」。近年來,幾個融合樂樂團如 Pat Metheny 和 Kenny G 等的樂團,在市場上有不錯的成績。

 
* 譯者對標題「Fusion」的原來觀點是,雖然一般中譯作「融合樂」,但在此是介紹爵士樂的發展歷史,談的是爵士樂,不談其他衍生性產物。我﹝主觀﹞認為在此的「融合」是指爵士樂的發展階段,一個爵士樂發展至與其他音樂類型結合的時期,或說風華不再的爵士樂為了找回支持群眾被迫與其他流行音樂類型做結合的時期。基本上融合樂本身並不是爵士樂﹝以爵士樂以外的音樂為導向﹞,只是採用部分的爵士音樂元素,因此亦不依循前面慣例稱「Fusion」為「融合樂」,所以原稱標題「Fusion」為「融合時期」,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作者Marc Sabatella和我以E-Mail討論時說到:

 
我想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且我對這樣的論點有一點小意見。各種爵士樂流派都是爵士樂和本身以外的音樂元素結合下的產物,很明顯地,最早的爵士樂就加入了藍調、福音歌曲和軍樂的音樂元素,後來爵士樂又加入浪漫時期晚期作曲家更複雜的和音,在50年代時我們見到爵士樂受到巴西音樂影響,和明顯受古典音樂影響的「第三潮流」爵士樂,爵士樂和搖滾樂的融合,和上述的情形是一樣的﹝此外,搖滾樂和爵士樂起於同源,甚至還算得上有親屬關係﹞。

我了解音樂間應該做一個區隔,但這個入門的目的並非如此。光碟版對融合樂的介紹倒是挪出一個章節與同時期其他流派爵士樂做一個區隔,不過,我個人不太中意用個別的時期來介紹爵士樂,我舉個例子,70年代時,每個樂手都在玩融合樂,但當這個時期一結束,這股風潮一下子也結束了,同樣的,即使像「搖擺樂時期」這樣的詞很常見且被眾人採用,我也不喜歡這種說法。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50年代和60年代這段後咆勃﹝Post Bop﹞盛行期的同時,一些樂手帶著爵士樂朝實驗意味濃厚的方向邁進,我們常稱這種不是將傳統類型、和音、旋律和節奏等極盡延伸,就是索性不予理會的處理手法為自由派爵士樂﹝Free Jazz﹞或前衛派爵士樂﹝Avant Garde﹞。薩克斯風手 Ornette Coleman 和小喇叭手 Don Cherry 就是此派的先鋒,我們可由他倆的唱片風格可見一斑,像「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和「Free Jazz」。「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及其他幾張和貝斯手 Scott LaFaro 或 Charlie Haden、鼓手 Billy Higgins 或 Ed Blackwell等人混編的四重奏錄音,仍保持著傳統小型後咆勃樂團的基本風格,並在游移的貝斯旋律和搖曳的打擊節拍中交互獨奏著,有時這種樂風也被叫做自由咆勃﹝FreeBop﹞。「Free Jazz」則以不協調的集體即興演奏為特色。

另一個爵士樂前衛運動的要角是鋼琴手 Cecil Taylor,他的演奏除充滿打擊樂的風格,外加一連串不協調的音符和似乎不是以任何特殊和音或節拍為基礎的快節奏技巧性樂節。

之前提過的 John Coltrane 在60年代中期也埋首於前衛爵士樂中,唱片「Ascension 」和「Interstellar Space」就顯現出他吸取了「Free Jazz」和 Cecil Taylor 的作品精華。後來的 John Coltrane 樂團成員變成他的太太鋼琴手 Alice、鼓手 Rashied Ali 和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手 Pharoah Sanders。John Coltrane 也和 Don Cherry 合錄了一張名為「The Avant Garde」的唱片,有趣的是,這張唱片和「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及其他 Ornette Coleman四重奏的錄音頗為相似。此外,John Coltrane 也影響了其他樂手,如薩克斯風手 Archie Shepp、Sam Rivers 和 Albert Ayler。

自稱來自土星﹝Saturn﹞的Sun Ra是爵士樂前衛運動中一個謎樣般的樂手,擅長各類鍵盤樂器的他和自己的大型樂團一起表演時,演奏的範圍可從20年代的搖擺風格一直延伸到John Coltrane或其他樂手激昂的自由爵士樂。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摩登爵士樂 ﹝ Modern Jazz ,中譯或作「現代爵士樂」﹞的全盛時期。很多位在今天被公認是爵士樂史上的頂尖人物都是在這段時間成名的。

在這個時期的 Miles Davis 組了四個重要的樂團。第一個樂團的成員有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手 John Coltrane ﹝綽號「Trane」,一般中譯作「火車」,順帶插花,請各位回想一下在「這個入門的目的」時,作者就曾提到「Trane」喔!現在知道「Trane」的意思了吧!﹞、鋼琴手 Red Garland 、貝斯手 Paul Chambers 、和綽號「Philly」的鼓手 Joe Jones ,這個五人樂團有時被認為是爵士樂史上的最佳組合,且錄製的的唱片大部分仍在今日的市面上銷售,像一般熟知的「Workin'...」、「Streamin'...」、「Relaxin'...」這類系列的唱片和「Cook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等。與這個團一同表演的 Mile Davis 更精粹他柔和的慢歌,而節奏的部分,一般認為帶有強烈的搖擺風味。第二個重要的樂團是原來的樂團加入薩克斯風手 Julian "Cannonball" Adderly﹝綽號「Cannonball」,一般中譯作「加農砲」﹞,鋼琴手則由 Red Garland 換成 Bill Evans 或 Wynton Kelly,鼓手也由 Jimmy Cobb 取代 Joe Jones。由這個團錄製的唱片「Kind Of Blue」﹝一般中譯作「有點兒藍」﹞是各種暢銷爵士唱片排行榜上的不墜之星。這個樂團的初期曲風一般稱為「音形爵士樂」﹝Modal﹞,這種曲調圍繞著簡單音階或每組音階會持續很多小節的樂風,正好和由比咆勃衍生出、有著快速變化的複雜和音的樂風做抗衡。第三個樂團是 Gil Evans 管弦樂團,Miles Davis 和這個樂團錄製了一些古典樂的唱片,像「Sketchs Of Spain」。最後一個重要的樂團則是由 Miles Davis 和薩克斯風手 Wayne Shorter、鋼琴手 Herbie Hancock、貝斯手 Ron Carter 和鼓手 Tony Williams 等人組成的樂團。他們早期的錄音,像「Live At The Plugged Nickel」、和更早時薩克斯風手尚不是 Wayne Shorter 而是 George Coleman 時錄製的「My Funny Valentine」,皆是以將爵士樂經典重新改編為特色,而後期的錄音,像「Miles Smiles」、和「Nefertiti」則是由 Wayne Shorter 大膽地超越傳統和音的原創作品所組成。

John Coltrane 是這個時期的另一位巨星,他除了和 Miles Davis 合作外,自己也錄製了名為「Giant Steps」的個人專輯,因為這張專輯的誕生,讓世人知曉 John Coltrane 是個技巧天成、和音精湛的爵士樂手。和 Miles Davis 拆夥後的 John Coltrane 自組了一支四重奏,這個團的其他成員有鋼琴手 McCoy Tyner、鼓手Elvin Jones ,貝斯手則幾經更換,最終敲定 Jimmy Garrison。與這支樂團一同表演的 John Coltrane展現出他最強烈的情感,其他如 McCoy Tyner 在鋼琴上的表現也十分搶眼,演奏中充滿衝擊性的樂音、Elvin Jones 的鼓打起來節奏強烈。這支四重奏的唱片,從典型的後咆勃派「My Favorite Things」到音形爵士樂「A Love Superme 」再至有如嗥叫般的前衛爵士樂﹝Avant Garde﹞「Meditations」和「Ascension」迅速竄紅。

Charles Mingus 是另一個在這個時期深具影響力的領導者。Charles Mingus 的小型樂團較不依其他樂團的規模,且雖然本身也指揮大部分內容已事先安排好的較大型演奏,不過他給每一個樂手很大的自由表演空間。他為小型樂團作的曲子通常只有粗略的輪廓,於台上表演時再逐步作成或編曲,並且在現場叫喚樂手以為指導。擅長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低音豎笛﹝Bass Clarinet﹞、長笛﹝Flute﹞等樂器的 Eric Dolphy 是 Charles Mingus 所帶領的樂團的主角,人們常以「聲音銳利如角」來描寫他的演奏特色,什麼意思呢?指的是他吹奏的音程間常常有很大的躍動﹝譯者插花:又不懂啦?嗯~意思是,高、低音間有很大的落差ㄋㄟ~﹞,突顯與階梯式音符的對立。由 Eric Dolphy 擔綱的唱片「Charles Mingus Presents Charles Mibgus」便是經典之作。

Thelonious Monk 是廣為世人讚頌的爵士樂作曲家之一,本身也十分擅長於鋼琴,但風格卻與同期的鋼琴手們大大不同。他的代表作有「Brilliant Corners」和「Thelonious Monk With John Coltrane」等唱片。Bill Evans 以感性的慢歌﹝Ballad,譯者插花:中文時作「敘事曲」,歌曲內容像在說故事或說話一般﹞見長,特別一提,他與貝斯手 Scott LaFaro、鼓手 Paul Motian 合作的「Waltz For Debby」為三重間奏﹝Trio Interplay﹞立下了典範。Wes Montgomery 是當時具有影響力的爵士吉他手之一,常與有管風琴手的樂團一同表演的他,音色特別有靈魂樂的味道,此外,他讓八度音程獨奏的技巧為之流行,「Full House」是他較早期的錄音;晚期的錄音則偏向商業化,且獲得的迴響不大。在這波潮流中與 John Clotrame 一較長短的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手 Sonny Rollins 與吉他手 Jim Hall合作錄製了許多個人專輯,如「Saxphone Colossus」和「The Bridge」,此外他也與 Clifford Brown、Miles Davis、Bud Powell、Thelonious Monk 等巨星合錄過一些唱片。

其他在這個時期中值得一提的爵士樂手還有薩克斯風手 Jackie Mclean、Dexter Gordon、Joe Henderson 和 Charlie Rouse;小喇叭手 Freddie Hubbard、Lee Morgan、Woody Shaw 和 Booker Little;長號﹝Trombone﹞手 J.J. Johnson 和 Curtis Fuller、單簧管手 Jimmy Guiffre;鋼琴手 Tommy Flanagan、Hank Jones、Bobby Timmons、Mal Waldron、Andrew Hill、Cedar Walton、Chick Corea 和 Ahmad Jamal 等;管風琴手Larry Young;吉他手 Kenny Burrell 和 Joe Pass;吉他與口琴兼通的 Toots Thielemans ;鐵琴﹝Vibraphone﹞手 Bobby Hutcherson;貝斯手 Ray Brown、Percy Heath、Sam Jones、Buster Williams、Reggie Workman、Doug Watkins 和 Red Mitchell;鼓手 Billy Higgins 和 Ben Riley;歌手則有 Jon Hendricks、Eddie Jefferson、Sarah Vaughan、Betty Carter、Carmen McRae、Abbey Lincoln和Shirley Horn。Woody Herman 和 Stan Kenton等的大樂團在那時也是蠻活耀的。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年代發展出一種叫重咆勃﹝Hard Bop﹞的樂風,被視為是比咆勃﹝Bebop﹞的延伸或是對酷﹝或涼﹞派爵士樂﹝Cool Jazz﹞的反動,這種樂風承襲比咆勃在旋律上對技巧的重視,但不如比咆勃來的強烈,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重咆勃一方面延續著比咆勃的節奏性,另一方面又平和地融入藍調和福音歌曲﹝譯者插花:教會禮拜中出現的那種充滿黑人色彩的詠聖歌唱或音樂,「修女也瘋狂」看過吧!對了,差不多了~﹞的特質中看出來。數十年來在重咆勃中,以 Art Blakey 和 The Jazz Messengers 樂團最具代表性。很多重咆勃的樂手都是從俗稱的「Blakey 學園」﹝University Of Blakey﹞中崛起,像與 Art Blakey 早期帶領的數個樂團合作過的鋼琴手 Horace Silver 、小喇叭手 Clifford Brown 和薩克斯風手 Lou Donaldson 等人,而 Clifford Brown 本身也和 Max Roach 共同帶領一支同樣名留青史的四重奏樂團,這些樂團錄製的一些唱片至今都還能在市面上見到,且風評不錯。 Miles Davis 也在50年代的早期錄了幾張重咆勃的唱片。另外還有幾個由管風琴手帶領或參與的樂團也來自這個樂派,他們更強調音樂中藍調和福音曲調的存在性,管風琴手 Jimmy Smith 和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手 Stanely Turrentine 便是這類型中的佼佼者。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 Miles Davis 是在 Charlie Parker 的比咆勃錄音中初試啼聲,他本身第一次重要的演出是帶領一個樂團錄製一張名為「酷派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ool﹞的唱片。酷派爵士樂被形容是對節拍甚快、充滿複雜旋律、和聲和節奏的比咆勃所做的反動,這種樂風廣為美國西岸爵士樂手所採用,所以也被稱作西岸爵士樂﹝West Coast Jazz﹞,是一種比比咆勃聽起來輕鬆的爵士樂。其他重要的酷派爵士樂手有薩克斯風手 Stan Getz 、 Gerry Mulligan 和小喇叭手 Chet Baker 。此外, Bossa Nova 和森巴﹝Samba﹞等巴西音樂的流行也和 Stan Getz 有關,我們統稱這類音樂和其他由拉丁美洲傳來的樂風為拉丁爵士樂﹝Latin Jazz﹞。

很多隸屬於酷派的爵士樂團並不使用鋼琴參與演奏,而依賴管樂、尤其是薩克斯風和小喇叭的對位﹝Counterpoint*﹞和和聲來擔任和絃的進行。其他以鋼琴為主奏的酷派爵士樂團則有 Dave Brubeck ﹝和薩克斯風手 Paul Desmond 合作﹞、 Lennie Tristano ﹝和薩克斯風手 Lee Konitz 、 Warne Marsh合作﹞等人的樂團和融入古典音樂元素的摩登爵士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 或 MJQ ,鋼琴手 John Lewis與鐵琴手 Milt Jackson 的組合﹞,這種融合古典樂的爵士樂又被稱做「第三潮流 」﹝The Third Stream譯者自譯﹞。
資料來源:吉法師的Juz Jazz Juz Jazz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誕生於40年代的比咆勃﹝Bebop﹞被認為是摩登爵士樂的濫觴。這種由原本演奏搖擺樂的小型樂隊所發展出來的樂風,更強調演奏的技巧和複雜的和音,而不是那種適合人聲演唱的旋律。稍後討論的理論多數是直接由比咆勃的革新發展而來。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手 Charlie Parker﹝綽號「Bird」﹞可說是是比咆勃運動之父,而小喇叭手 Dizzy Gillespie﹝綽號「Diz」﹞是他的主要夥伴。Dizzy Gillespie 本身也帶領著一個大樂團,並和一些古巴的打擊樂手一同向美國的聽眾們推廣古巴黑人﹝Afro-Cuban Music﹞音樂,如曼波﹝Mambo﹞這類的節奏,但為比咆勃和日後的摩登爵士樂奠下基石,則是在他倆的五重奏和與其他小樂團合作的錄音之後。

當時的樂風還是和之前沒兩樣,題材離不開流行歌曲和藍調音樂,像 George Gershwin 和 Cole Porter 等人作的曲子就常被樂手們拿來做文章。比咆勃派的樂手們初次創作和流行歌大相庭徑的曲子,特別是當時的舞曲﹝譯者插個花:那個年代的舞曲,和今日的不一樣喔!那時的男女喜歡以爵士樂、尤其是 Swing 來伴舞,怪怪的吧!我覺得怪怪的@@﹞。這類曲子的特色通常是節拍很快和高難度的八度音程急奏。很多比咆勃經典是以其他流行歌曲的和絃進行為基礎,像「I Got Rhythm」,「Cherokee」或「How High The Moon」等曲子,在即興演奏時以這些和絃用的音階為基礎做變奏﹝Alteration﹞,如降五度音﹝Flatted Fifth﹞變奏。

比咆勃的發展為伴奏和獨奏的人開了一條新路子。鼓手們開始漸不依戀大鼓﹝Bass Drum﹞反而增加鈸﹝Cymbal﹞和腳踏鈸﹝Hi-Hat﹞的運用。貝斯手則擔任曲子的節奏部分,他們用貝斯彈著幾近無視於人、充滿四分音符的游移旋律線來維持著歌曲的和絃進行。鋼琴手以較輕盈的指觸演奏,尤其在左手的部分,不再刻意強調拍子和和絃的基礎音。此外,摩登爵士樂的標準形式也因而普及。

演奏者演奏某個旋律中的一小段﹝前奏﹞,通常和原片段同音,然後以這個片段的和絃進行為基礎來獨奏,最後再彈這段旋律以作結束。獨奏者以一種叫作「交換的四小節」﹝Trading Fours,譯者自譯﹞的技巧,與其他獨奏者交換演奏或和鼓手搭配演奏四小節樂句﹝Four bar Phrases﹞的情形也很常見。在40年代前,標準的比咆勃四重奏﹝以鋼琴、貝斯、鼓、薩克斯風/小喇叭等四種樂器的組合﹞或五重奏﹝前述五種樂器的組合﹞一直維持這樣的風格。

前期的樂手中有很多人帶動著比咆勃的發展。像 Lester Young、Coleman Hawkins 、 Roy Eldridge 、 Charlie Christian 、 Jimmy Blanton 和 Jo Jones 。特別是 Lester Young 和 Coleman Hawkins 二人,常被視為是堆動比咆勃的重要樂手。其他著名的比咆勃派樂手還有薩克斯風手 Sonny Stitt 和 Lucky Thompson ; 小喇叭手 Fats Navarro 、Kenny Dorham 和 Miles Davis ;鋼琴手 Bud Powell 、 Duke Jordan 、 Al Haig 和 Thelonious Monk ;鐵琴手 Milt Jackson ;貝斯手 Oscar Pettiford 、 Tommy Potter 和 Charles Mingus ;鼓手 Max Roach 、 Kenny Clarke 和 Roy Haynes 等。Miles Davis 、Thelonious Monk 和 Charles Mingus 三人日後則成為後咆勃﹝Post-Bop﹞時代的推手,在稍後的文中將會提到。
資料來源:吉法師的Juz Jazz Juz Jazz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大型樂隊一般被歸屬於稍後的時代,其實在20代和30年代初期就有一些大型樂隊從事演出,如Fletcher Henderson帶領的大樂團。常與一些樂團同台表演的短號手 Bix Beiderbecke 則在當時寫下一頁傳奇。

在30年代中期出現的搖擺樂和大樂隊式爵士樂在當時猶如今日的流行歌曲,由 Glenn Miller、Benny Goodman、Tommy Dorsey、Artie Shaw、Duke Ellington 和 Count Basie 等人分別帶領著一些流行於當時的大樂團。一些重要的小型樂隊﹝譯者按:四至五人的小型樂隊﹞搖擺樂錄音也出現於30年代和40年代,與早期小型樂隊的不同是,他們較少從事集體的即興表演,而把音樂的焦點放在個人獨奏上。Benny Goodman、Duke Ellington 和 Count Basie 也常和這類小樂隊搭配錄音。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樂手有:薩克斯風手 Johnny Hodges、Paul Gonsalves、Lester Young、Coleman Hawkins、Ben Webster;小喇叭手 Roy Eldridge、Harry "Sweets" Edison、Cootie Williams 和 Charlie Shavers;鋼琴手 Duke Ellington、Count Basie、Teddy Wilosn、Erroll Garner、和 Oscar Peterson;吉他手 Charlie Christian、Herb Ellis、Barney Kessell 和 Django Reinhardt;鐵琴﹝Vibraphone,聲音似馬林巴琴Marimba﹞手 Lionel Hampton;貝斯手 Jimmy Blanton、Walter Page 和 Slam Stewart;鼓手 Jo Jones 和 Sam Woodyard;Billie Holiday、Dinah Washington 和 Ella Fitzgerald 三人則是當時重要的歌手。這裡所列的大部分樂手都曾與小型樂隊也和大樂團錄過音,他們的整體風格主要著重於表現音樂的旋律性、強調音樂讓人想搖擺的感覺和展現個人風采。與其他樂風一樣,藍調也是這個時期的音樂最重要的元素。
資料來源:吉法師的Juz Jazz Juz Jazz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早的爵士樂錄音應該是始於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身兼小喇叭手與歌者的Louis Armstrong﹝綽號「Pops」、「Satchmo」﹞可說是當時最重要的人物,他常與名為Hot Five和Hot Seven的樂團一同表演;這些團體錄製的唱片都深獲好評。他們和同時代其他樂團的風格常被歸類為紐奧爾良﹝New Orleans﹞和迪斯蘭﹝Dixieland﹞一派的爵士樂,特徵都是做集體的即興表演,即每個樂手同時奏出曲調不失協調的即興旋律,擔任人聲部分的Louis Armstrong則在這段即興表演中隨興地唱出聽起來無意義但十分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音節﹝Scat﹞。其他比較著名的紐奧爾良或迪斯蘭派爵士樂手有單簧管手Johnny Dodds、高音薩克斯風﹝Soprano Sax.﹞手Sidney Bechet、小喇叭手King Oliver和伸縮喇叭手Kid Ory。

以鋼琴演奏出各種風貌的爵士樂在當時也很流行,像Ragtime﹝切分音甚多的爵士樂,又叫散拍音樂﹞、Harlem Stride﹝比Ragtime更鬆散,左手依拍子彈奏低音和和絃部分﹞和Boodie-Woogie。上述三種樂風雖然十分不同,但同樣具有左手伴奏一如打擊樂器和右手彈奏快而豐富的旋律這兩種特徵。Scott Joplin和Jelly Roll Morton是早期Ragtime的先驅;Fats Waller、Willie "The Lion" Smith和James P. Johnson三人使左手跨彈的方式為之流行﹝貝斯音→和絃→貝斯音→和絃這樣的循環方式﹞;Albert Ammons和Meade Lux Lewis則將這種跨彈方式發展為左手伴奏移動速度更快的Boogie-Woogie﹝一種低音的伴奏﹞。鋼琴手Earl "Fatha" Hines則以他的右手彈奏低音旋律取代和絃和琶音而聞名,自此這種樂風蔚為風潮。Art Tatum被各方認為是最佳的爵士鋼琴手之一,除了琴技渾然天成,他對曲調協調的洞察也為後輩立下良好的典範,同時,他也被認為是Bebop的先驅。

p.s.為儘量維持作品原創性,樂手們的姓名不做中譯。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挑出十位較為公認、能代表不同風格和領域的頂級爵士樂手,他們是: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壯
DukeEllington 艾靈頓公爵
Billie Holiday 比莉‧哈樂黛
Charlie Parker 查理‧帕克
Art Blakey 亞特‧布萊基
Charles Mingus 查爾士‧明格斯
Thelonious Monk 瑟隆尼斯‧孟克
Miles Davis 邁爾士‧戴維斯
John Coltrane 約翰‧柯川
Ornette Coleman 歐納特‧柯曼

這裡列出的每一位皆屬爵士樂界的巨擘,相信在聽過他們的音樂後,各位對不同風格的喜好也會開始帶入自己的演奏中。

van18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